织机声声唱深情

转自:邯郸晚报

□刘士峰

20世纪60年代的人,对传统的农家织布机都有着浓浓的情怀。

我家的织布机在北屋靠近窗户的地方,借着小格子窗户的亮光,母亲坐在织布机前,双手穿梭,双脚蹬踏,咔嗒咔嗒的声音像美妙的乐章,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。

织布是个繁琐活儿。从开始的晒棉花、轧棉花、弹棉花,到纺线、拐线、浆线、倒线、排线,递缯,穿杼等十几道工序,最后搬上织布机才能开始织布。

母亲常常天刚亮就起床织布,咔嗒咔嗒的织机声,伴着我酣甜的梦。醒来,跑到织布机跟前,看母亲手里的梭子来回穿梭,如行云流水,织的老土布朴素密实,我满脸艳羡。有一天中午,趁母亲去做饭的时候,十几岁的我跳上织机,学着母亲的样子,右手穿梭子,两三次,不是手劲儿小了就是被卡住了,梭子穿不过去,费了好大的拙劲儿,头上都冒汗了,才总算穿过去,我脚踩踏板,手扳机头,咔嗒声惊动了在厨房做饭的母亲,她慌忙跑过来,把我撵开,说,这纺花织布的活儿,哪是男儿干的,快点看书习字去吧。母亲指着织布机,嘱咐我说,日月如穿梭,可不能耽误了大好时光。没有文化的母亲,用日月如穿梭来形容时光轮回悄然流逝的道理,让小小年纪的我懂得了时间的意义和珍贵。

我母亲织的是两页缯,她坐在织布机上,脚下两个踏板,梭子在母亲的手里,如一条游鱼,梭子左右传递,踏板上下交替,手扳机头,咔嗒声声,终日不闲。我们姊妹身上穿的夏单冬棉,家里被子被单都是靠母亲勤劳的双手一梭子一梭子织出来的,咔嗒咔嗒,织布机织出了生活的希望,织出一家人的温暖。

姐姐当年十六七岁,她和母亲一起浆线染线,心灵手巧的姐姐,不知从哪儿学了四页缯,脚下又添了俩踏板,梭子里的纬线也分几色,该用哪个色别的纬线就换哪个梭子。梭子欢快穿递,踏板依次交替,一尺多的幅宽,经过姐姐巧手穿梭,织出一个个“井”字,五颜六色的粗布上因为多了“井”字,别具一格,煞是好看。街坊邻居们闻迅,争相前来观摩效仿,家家户户的织机声,漂亮新颖的老土布,汇聚成农家生活的美妙乐章。

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,后来人们都去服装店买成衣服装。可是这些成品服装,哪比得上农家织的粗布衣被啊,老粗布古朴平实,吸汗透气,穿在身上冬暖夏凉,盖在身上温暖如春,是那些化纤类织品不能比拟的。

农家织布机,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。织布机上的经线纬线,是天,是地,更是母亲和姐姐的温情和挚爱。

现如今,织布机已完成阶段性任务,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。可是,每每想到那咔嗒咔嗒的织机声,我心中就会立刻生起一股浓浓的情愫,淡淡的乡愁……

织机声声,吟唱出昔日农家的清浅时光。粗布融融,温暖了尘世人们的浓烈情怀。农家织布机,织出家庭的温暖,织出生活的向往,也织出人世间动人的华章。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
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