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辉历史的见证

踏入十三师新星市博物馆,目光瞬间被一张早年的油印《战旗报》牢牢吸引。战争的硝烟味混杂着往昔岁月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。

《战旗报》不是一张简单的报纸,它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书,记录了一支队伍从延安到西天山的光辉历程。

1944年4月,晋察冀军区的战士们接到命令,组建了晋察冀军区机动旅。他们一路风餐露宿,最终抵达延安。为了更好地凝聚力量,旅部决定创办一份报纸。宣传科长和编辑等人聚在一起,经过一番讨论,决定将报纸命名为《战旗》,象征着战士们不屈的战斗精神。1944年9月,《战旗》在延安正式诞生,它就像一盏明灯,照亮了战士们的前行之路。

起初,《战旗报》为8开油印版面,每周发行一至二期。由延安杨家岭中央机关印刷厂代印,版面也常规固定为四版。当时,宣传干事张缓卿常驻延安,专门负责校对工作;赵俊奇则不畏艰辛,骑着马穿梭于180里山路间,全力承担送取报稿的重要任务。正是这些幕后英雄的无私付出,《战旗报》才能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存,持续传递信息。

在紧张的行军、激烈的打仗以及整军休整的各个阶段,《战旗报》都充分发挥其宣传报道的职能,及时报道部队生产、练兵的动态,并分享宝贵经验。这些及时且有力的报道,极大地激励了战士们的士气,有力推动了生产和练兵工作的开展。其刊载的部分优质稿件,更是得到《解放日报》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选用刊发,进一步扩大了《战旗报》的影响力,使其成为那个时代鼓舞人心的重要力量。

为了能够第一时间将部队的情况传递给每一位战士,编辑们不辞辛劳。在漫长的行军途中,他们见缝插针地进行采访;夜晚部队宿营时,借着微弱的灯光,他们全神贯注地编报、刻蜡版;到了第二天行军路上,就想尽办法把报纸分发到战士手中,真正做到了在行军中持续办报。在解放西安、进军大西北的激烈战斗中,战事紧急,信息传递刻不容缓,《战旗报》的出版频率大幅提升,有时甚至一天就推出一期,成为鼓舞士气、凝聚军心的重要力量。

部队进疆后,《战旗报》围绕剿匪、建政和大生产运动等进行宣传,鼓励战士们扎根新疆、保卫边疆、建设边疆,发挥了重要的激励作用。

此后,《战旗报》经历多次改版,迁移印刷地点等发展变化。1967年5月被迫停刊,1983年8月复刊后又经历多次更名,直至发展为后来的《北疆开发报》。

《战旗报》的历史,就是一部创业史、奋斗史。它见证了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英勇奋斗,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和边疆的稳定贡献力量。

(梁俊山 口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整理 )

上一篇:美防长称赞二战日军“勇敢”,被批数典忘祖
下一篇:福建三明军地缅怀先烈忆初心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
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