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金融圈的朋友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都变了——
从前是“今年奖金发了多少?”,现在是“你们降薪了吗?还没失业吧?” 。。。是常见的方式。
从银行到券商,持续的降,并且看不到底,让这种悲观的情绪在金融圈持续蔓延。
80后金融人选择忍气吞声的继续做牛马,很多90后尤其95后直接选择了躺平。
反正行业这么惨了,何必还要努力。
就员工人均薪酬来说,据知名财经媒体金石杂谈统计wind数据发现,中信建投2021年以来薪酬持续降低,从当年的72万一路下行,降至目前的人均年薪46.41万,较去年再度降薪近10万。
从前是“今年奖金发了多少?”,现在是“你们降薪了吗?还没失业吧?”
想想当年的两财一贸是何等的风光,超过一半985,在211里面除了北邮,吊打其他所有,但现在已经集体沦落到40名左右了,别说跟985比了,就算在211里面,都排不进前三了,去年211的前三是北邮、西电和南航。
金融降薪,是方方面面的
上至监管机构,下到投行、券商、基金、银行,全行业“勒紧裤腰带”已成常态。某头部券商员工自嘲:“以前年终奖能买海淀学区房,现在连燕郊首付都凑不齐。”更有基金从业者吐槽:“薪酬包直接腰斩,公司食堂连免费水果都没了,改发维生素片补充营养。”
行业不振的寒意,甚至传递到了房地产领域。
金融街周边房租普降10%-15%,中介直言:“以前抢着租的金融精英,现在要么合租,要么搬去昌平。”
丽泽板块新房销售遇冷,某豪宅项目开盘半年去化不足30%,销售哭诉:“客户全是前两年高薪的金融从业者,现在他们连看房都懒得来了。”
从“两财一贸”到“就业劝退”:金融光环彻底碎了?
曾几何时,“两财一贸”(上财、央财、对外经贸)是高考志愿的顶流,录取分数吊打一众985,在211里仅次于北邮,风光无限。如今呢?
最新高校排名集体滑铁卢:三校全部跌至40名左右,别说和985比,在211里都被北邮、西电、南航甩开几条街。
毕业生自嘲“49年入国军”:“学长学姐们赶上了金融黄金十年,我们毕业即失业,CPA考出三级也进不了四大。”
行业寒冬的底层逻辑:钱去哪儿了?
监管铁拳:券商薪酬指引、基金限薪令层层加码,“人均百万”成历史。此外很多行业开始整顿,灰色行业开始大幅收缩。
业务萎缩:一级市场冷清债股双杀,IPO放缓、资管规模缩水,房地产行业没有了快速增长。。。券商“保代不如外卖小哥”的段子刷屏。
替代冲击:AI量化抢饭碗,中后台岗位首当其裁。
金融人的出路:要么卷,要么逃?
卷王派:疯狂考证(CPA+CFA+FRM三件套)、转型ESG/碳中和等新赛道。
逃离派:转行新能源、考公上岸,甚至有人直播教“金融民工如何摆摊”。
结语:当丽泽的豪宅开始打五折,当金融街的星巴克关掉一半,这个行业的周期律终于狠狠教育了所有人:没有永远的风口,只有永恒的波动。或许,脱下“金领”的虚荣外衣,才是回归理性的开始。
当年中J委措辞严厉的文章,似乎就给了很多金融人的信号,
可惜大部分人没有警觉。
那些意识到风险的金融人,
早已经转型选择了新的风口。
(转自:智超讲财商)